1. 概括
cppreference 上是这么说的:
std::unordered_map
是一种关联容器,内部存储唯一 key 的键值对。查找、插入和删除元素的操作平均具有常数时间复杂度。
在内部,元素不会按照任何特定顺序排列,而是根据 key 的哈希值被组织到不同的桶(bucket)中。元素被放入哪个桶,完全取决于其 key 的哈希值。具有相同哈希值的 key 会出现在同一个桶里。这种设计使得一旦计算出哈希值,就能快速定位到包含该元素的桶,从而实现对单个元素的高效访问。
当 unordered_map 的 key 等价谓词(key equality predicate)对两个 key 返回 true 时,这两个 key 被认为是等价的。如果两个 key 等价,那么哈希函数也必须为它们返回相同的哈希值。
所以std::unordered_map
本质上就是一个基于哈希桶数组实现的哈希表。
1.1 std::unordered_map
和__umap_hashtable
的定义
先观察一下std::unordered_map
的定义:
template<typename _Key, typename _Tp,
typename _Hash = hash<_Key>,
typename _Pred = equal_to<_Key>,
typename _Alloc = allocator<std::pair<const _Key, _Tp>>>
class unordered_map
{
// 可以内部持有的其实是模板__umap_hashtable的实例
typedef __umap_hashtable<_Key, _Tp, _Hash, _Pred, _Alloc> _Hashtable;
_Hashtable _M_h;
}
这些模板参数的含义分别是:
_Key
:映射中键的类型。_Tp
:映射中值的类型。_Hash
:用于计算哈希值的函数对象。_Pred
:用于比较键是否相等的函数对象,即所谓的等价谓词(Predicate)。_Alloc
:用于分配内存的分配器类型。
其中用户必须指定的模板参数是_Key
和_Tp
,其他的模板参数都有默认值。
还可以发现std::unordered_map
持有的实际是__umap_hashtable
,继续看__umap_hashtable
的定义,发现__umap_hashtable
是_Hashtable
实例化的别名,所以实际上的哈希表是_Hashtable
。通过构造__umap_hashtable
把std::unordered_map
的模板参数传递给了_Hashtable
。
/// Base types for unordered_map.
template<bool _Cache>
using __umap_traits = __detail::_Hashtable_traits<_Cache, false, true>;
template<typename _Key,
typename _Tp,
typename _Hash = hash<_Key>,
typename _Pred = std::equal_to<_Key>,
typename _Alloc = std::allocator<std::pair<const _Key, _Tp> >,
typename _Tr = __umap_traits<__cache_default<_Key, _Hash>::value>>
// 这里,__umap_hashtable是_Hashtable实例化的别名
using __umap_hashtable = _Hashtable<_Key, std::pair<const _Key, _Tp>,
_Alloc, __detail::_Select1st,
_Pred, _Hash,
__detail::_Mod_range_hashing,
__detail::_Default_ranged_hash,
__detail::_Prime_rehash_policy, _Tr>;
1.2 _Hashtable
的定义
继续看_Hashtable
的类型,_Hashtable
的类型定义在/usr/include/c++/10/bits/hashtable.h
里面。
template<typename _Key, typename _Value, typename _Alloc,
typename _ExtractKey, typename _Equal,
typename _H1, typename _H2, typename _Hash,
typename _RehashPolicy, typename _Traits>
class _Hashtable
: public __detail::_Hashtable_base<_Key, _Value, _ExtractKey, _Equal,
_H1, _H2, _Hash, _Traits>,
public __detail::_Map_base<_Key, _Value, _Alloc, _ExtractKey, _Equal,
_H1, _H2, _Hash, _RehashPolicy, _Traits>,
public __detail::_Insert<_Key, _Value, _Alloc, _ExtractKey, _Equal,
_H1, _H2, _Hash, _RehashPolicy, _Traits>,
public __detail::_Rehash_base<_Key, _Value, _Alloc, _ExtractKey, _Equal,
_H1, _H2, _Hash, _RehashPolicy, _Traits>,
public __detail::_Equality<_Key, _Value, _Alloc, _ExtractKey, _Equal,
_H1, _H2, _Hash, _RehashPolicy, _Traits>,
private __detail::_Hashtable_alloc<
__alloc_rebind<_Alloc,
__detail::_Hash_node<_Value,
_Traits::__hash_cached::value>>>,
private _Hashtable_enable_default_ctor<_Equal, _H1, _Alloc>
{
private:
__bucket_type* _M_buckets = &_M_single_bucket;
size_type _M_bucket_count = 1;
__node_base _M_before_begin;
size_type _M_element_count = 0;
_RehashPolicy _M_rehash_policy;
// A single bucket used when only need for 1 bucket. Especially
// interesting in move semantic to leave hashtable with only 1 bucket
// which is not allocated so that we can have those operations noexcept
// qualified.
// Note that we can't leave hashtable with 0 bucket without adding
// numerous checks in the code to avoid 0 modulus.
__bucket_type _M_single_bucket = nullptr;
}
_Hashtable
的定义乍一看很复杂,但可以分为 3 类来解读:模板参数、继承、数据成员。
1.2.1 模板参数
其中_Hashtable
模板参数的含义分别是:
模板参数 | 类型 | 默认值 | 可自定义 |
---|---|---|---|
_Key | 映射中键的类型 | (无) | 是 |
_Value | 映射中值的类型,通常为std::pair<const _Key, _Tp> | (无) | 是 |
_Alloc | 用于分配内存的分配器类型 | std::allocator<std::pair<const _Key, _Tp>> | 是 |
_ExtractKey | 从值中提取键的函数对象 | __detail::_Select1st ,从pair 中取出第一个元素 | 否 |
_Equal | 比较键是否相等的函数对象 | std::equal_to<_Key> | 是 |
_H1 | 哈希函数对象,将键映射为哈希值,对应std::unordered_map 的模板参数Hash | std::hash<_Key> | 是 |
_H2 | 分桶哈希函数对象,将哈希值映射为桶索引 | __detail::_Mod_range_hashing ,使用键的哈希值对桶的数量(内置变量,不是 size)取模 | 否 |
_Hash | 组合哈希函数对象,等价于_H2(_H1(key)) | __detail::_Default_ranged_hash | 否 |
_RehashPolicy | 控制重新哈希策略的类型 | __detail::_Prime_rehash_policy | 否 |
_Traits | 提供额外类型信息的特性类 | __detail::_Hashtable_traits | 否 |
再结合上面__umap_hashtable
的定义可以发现,__umap_hashtable
是一个特定配置的_Hashtable
,而std::unordered_map
持有__umap_hashtable
,因此std::unordered_map
是一个特定配置的_Hashtable
。
STL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把底层_Hashtable
复杂的模板参数都封装到了__umap_hashtable
里面,然后std::unordered_map
只暴露给用户最常用、最需要关心的参数(键类型、值类型、哈希函数、等价谓词和分配器)。这么做隐藏了实现细节,简化了接口。
或者还一种说法:STL 通过 typedef/using 机制,将底层复杂的 _Hashtable
封装为 __umap_hashtable
,并由std::unordered_map
持有,从而只暴露用户关心的参数,隐藏实现细节,简化了接口。
1.2.2 继承
unordered_map
封装的 _Hashtable
继承结构非常复杂,主要是为了实现高效、灵活且可扩展的哈希表。
_Hashtable
继承结构的设计目的
_Hashtable
通过多重继承,将哈希表的各个功能模块(如基础操作、插入、重哈希、分配器管理等)分离到不同的基类中。这种设计有助于代码复用、功能解耦和灵活扩展,同时也便于针对不同容器(如 unordered_map
、unordered_set)进行定制。
主要基类的作用
__detail::_Hashtable_base
负责哈希表的基础操作,如键值提取、哈希函数、相等比较等。它为哈希表的查找、哈希分布等提供了核心逻辑。__detail::_Map_base
为 map 类型的哈希表(如unordered_map
)提供特有的接口和行为,比如operator[]
、at()
等。它区分了 map 和 set 的不同需求。__detail::_Insert
(在 GCC-15 去掉了) 封装了元素插入相关的逻辑,包括插入单个元素、批量插入、插入时的哈希冲突处理等。这样插入逻辑可以独立于其他功能进行维护和优化。__detail::_Rehash_base
负责 rehash(重哈希)相关的策略和实现。当哈希表负载因子过高时,自动扩容并重新分布元素。__detail::_Hashtable_alloc
私有继承,用于管理哈希表节点的内存分配。通过分配器适配器(如__alloc_rebind
)实现 allocator 的灵活配置。
这种多重继承的设计,将哈希表的各个功能模块化,便于代码复用和维护。每个基类只关注自己的职责,减少了耦合,提高了可读性和可扩展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哈希容器(如 map、set),只需组合不同的基类即可实现定制化行为。这也是 STL 容器内部常用的“策略模式”与“分层继承”思想的体现。
1.2.3 数据成员
主要的数据成员为:
{
private:
__bucket_type* _M_buckets = &_M_single_bucket; // 桶数组
size_type _M_bucket_count = 1; // 桶的数量,初始会有一个空桶,所以大小是1
__node_base _M_before_begin; // 头节点,指向第一个元素的前一个节点,todo,后面补充
size_type _M_element_count = 0; // hashtable中元素的数量,即size
_RehashPolicy _M_rehash_policy; // rehash策略
// A single bucket used when only need for 1 bucket. Especially
// interesting in move semantic to leave hashtable with only 1 bucket
// which is not allocated so that we can have those operations noexcept
// qualified.
// Note that we can't leave hashtable with 0 bucket without adding
// numerous checks in the code to avoid 0 modulus.
__bucket_type _M_single_bucket = nullptr; // 单个桶的指针,初始时只有一个空桶
}
2. 数据结构
要理解 std::unordered_map
的实现,首先需要了解其底层数据结构。std::unordered_map
是基于哈希表实现的,而哈希表的核心数据结构是桶(bucket)数组,桶数组中存储的链表的节点,每个节点存储一个实际的键值对。
2.1 节点
哈希表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哈希冲突:不同的 key 经过哈希函数后,可能会被分配到同一个桶。为了解决冲突,std::unordered_map
(底层 _Hashtable
)采用链表法,即每个桶存储一个链表的头指针,链表中的每个节点存储一个实际的键值对,并通过 next 指针串联。
这些节点的实现并不是简单的结构体,而是通过继承体系来设计的:
- 节点基类
__node_base
:只包含链表结构所需的最基本成员(如 next 指针),为所有节点类型提供统一的接口。 - 实际节点类型
__node_type
:继承自__node_base
,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存储 key-value 对等成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__node_type
就是链表节点的实际类型。
桶数组的类型 __bucket_type
实际上也是 __node_base*
,即节点基类的指针类型,而不是直接指向 __node_type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
- 桶数组可以用统一的基类指针来管理所有实际的节点类型,实现多态和灵活扩展。
- 即使将来节点类型有变化,主逻辑也无需修改,只需依赖基类接口即可。
这种继承和指针抽象,使得哈希表的节点管理既高效又灵活。
2.1.1 __node_base
__node_base
是所有哈希表节点的基类,主要用于实现链表结构,就是个简单的链表节点,其定义如下:
// 节点基类,只包含 next 指针,一个很简单的链表节点
struct _Hash_node_base {
_Hash_node_base* _M_nxt;
_Hash_node_base() noexcept : _M_nxt(nullptr) { }
_Hash_node_base(_Hash_node_base* __next) noexcept : _M_nxt(__next) { }
};
// _Hashtable_alloc 负责分配内存,管理节点的生命周期
template<typename _NodeAlloc>
struct _Hashtable_alloc : private _Hashtable_ebo_helper<0, _NodeAlloc>
{
using __node_base = __detail::_Hash_node_base;
using __bucket_type = __node_base*;
}
__Hash_node_base
即__node_base
定义了默认构造函数和一个接受下一个节点指针的构造函数。由于这个类唯一的数据成员_Hash_node_base* _M_nxt
是 trivial 的,且它没有显式定义复制构造函数,没有虚函数,所以编译器会为其生成默认的复制构造函数。赋值运算符、移动构造函数以及移动赋值运算符同理。
这个基类只包含一个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_M_nxt
,用于将同一个桶内的节点串成链表。所有实际存储数据的节点类型最终都会继承自这个基类。这样,哈希表可以用基类指针统一管理所有节点,实现链表操作的多态性和灵活性。
2.1.2 _Hash_node_value_base
_Hash_node_value_base
继承自 _Hash_node_base
,即__node_base
,在__node_base
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存储键值对的成员,但它并不是实际的节点类型__node_type
,而是中间的过渡类型。里面的_Value
其实就是std::unordered_map
中Key
和_Tp
构成的pair
,类型为std::pair<const _Key, _Tp>
,在前面std::unordered_map
和__umap_hashtable
的定义中可以看到,它是std::unordered_map
实际使用的_Hashtable
实例的别名。
/**
* struct _Hash_node_value_base
*
* Node type with the value to store.
*/
template<typename _Value>
struct _Hash_node_value_base : _Hash_node_base
{
typedef _Value value_type;
__gnu_cxx::__aligned_buffer<_Value> _M_storage;
_Value*
_M_valptr() noexcept
{ return _M_storage._M_ptr(); }
_Value&
_M_v() noexcept
{ return *_M_valptr(); }
// ...
};
2.1.3 __node_type
__node_type
是哈希表链表节点的实际类型,其类型为 _Hash_node
的特化版本,特化版本继承自 _Hash_node_value_base
,其定义如下:
/**
* Primary template struct _Hash_node.
*/
template<typename _Value, bool _Cache_hash_code>
struct _Hash_node;
/**
* Specialization for nodes with caches, struct _Hash_node.
*
* Base class is __detail::_Hash_node_value_base.
*/
template<typename _Value>
struct _Hash_node<_Value, true> : _Hash_node_value_base<_Value>
{
std::size_t _M_hash_code;
_Hash_node*
_M_next() const noexcept
{ return static_cast<_Hash_node*>(this->_M_nxt); }
};
/**
* Specialization for nodes without caches, struct _Hash_node.
*
* Base class is __detail::_Hash_node_value_base.
*/
template<typename _Value>
struct _Hash_node<_Value, false> : _Hash_node_value_base<_Value>
{
_Hash_node*
_M_next() const noexcept
{ return static_cast<_Hash_node*>(this->_M_nxt); }
};
using __node_type = __detail::_Hash_node<_Value, __hash_cached::value>;
_Hash_node
添加了_M_next()
方法,用于获取下一个节点的指针。至此,_Hash_node
的接口就完整了,可以被链表使用了。
到这里,梳理一下派生顺序:
__node_base
,基类,提供最基本的 next 指针,实现链表的功能。_Hash_node_value_base
,中间基类,增加了存储键值对的成员。_Hash_node
最后的派生类,实际节点类型,提供访问链表 next 指针的接口。
另外,注意
_Hash_node
的声明没有继承任何类,但是特化继承了_Hash_node_value_base
,这是模板元编程的一个特性,允许在特化时改变继承关系。不仅特化可以继承,相同模板的不同特化还可以继承不同的类。因为模板的本质就是替换。从替换的角度理解模板特化可能会困扰,因为都是同一个模板的特化,替换之后名字是相同的,结果两个特化的实例继承的却是不同的类,这难道不会冲突么?在普通类上是看不到这种现象的。但其实不用担心,因为模板特化的实例化是独立的,编译器会为每个特化生成独立的类型信息,所以不会冲突。
_Hash_node
的第一个模板参数_Value
类型也是std::pair<const _Key, _Tp>
,即存储的键值对类型。
_Hash_node
的第二个模板参数 __hash_cached::value
决定了节点类型是否缓存哈希值。
_Hash_node
的定义分为两种特化:
带哈希缓存的节点(
_Hash_node<_Value, true>
):- 继承自
_Hash_node_value_base<_Value>
,后者又继承自_Hash_node_base
。 - 除了存储键值对,还多了一个
std::size_t _M_hash_code
成员,用于缓存该节点的哈希值。 - 提供
_M_next()
方法,返回下一个节点指针(类型安全地转换)。
- 继承自
不带哈希缓存的节点(
_Hash_node<_Value, false>
):- 继承自
_Hash_node_value_base<_Value>
,后者又继承自_Hash_node_base
。 - 没有
_M_hash_code
成员。 - 也有
_M_next()
方法。
- 继承自
hash code 缓存与 cache 参数说明:
__hash_cached::value
决定是否为每个节点缓存哈希值(即_M_hash_code
)。- 如果缓存,查找和重哈希时可以直接用节点里的哈希值,无需重新计算,提高效率。
- 是否缓存由容器的 traits 决定(如 key 类型、哈希函数等),它 traits 在
__umap_traits
中设置(可以参考std::unordered_map
和__umap_hashtable
的定义),其值其实是由一系列模板元编程逻辑和类型推导在编译器自动计算出来的,用户不可以直接决定。 - 这种设计让节点结构在空间和效率之间灵活权衡。
总结:
__node_type
既存储键值对,也可能存储哈希值(如果开启缓存)。- 桶数组存储的是
__node_base*
,实际指向__node_type
。 - 通过继承体系和模板特化,STL 实现了节点结构的灵活扩展和高效访问。
_Hash_node_base
(__node_base
)派生_Hash_node_value_base
派生_Hash_node
(__node_type
)。
如何决定_Hash_node
是否缓存哈希值?
这一过程完全由类型萃取(traits)和模板参数自动推导,无需用户干预。其核心逻辑如下:
- 传递 traits 给
_Hashtable
__umap_hashtable
是_Hashtable
的别名,最后一个模板参数_Tr
实际上传递的是__umap_traits<__cache_default<_Key, _Hash>::value>
,_Tr
会作为_Hashtable
的最后一个模板参数_Traits
传递进去。__umap_traits
是__detail::_Hashtable_traits<_Cache, false, true>
的别名,三个参数分别控制:是否缓存哈希值、是否 constant 迭代器、key 是否唯一,即_Hashtable
的_Tr
为__detail::_Hashtable_traits<>
的_Cache
。- 在
__umap_traits
的定义中,_Cache
由__cache_default<_Key, _Hash>::value
决定,__cache_default
是 type traits,::value
取出布尔值。
即__umap_traits
的第一个模板参数_Cache
由_Key
和_Hash
通过__cache_default
计算决定,其值为__cache_default::value
,作为_Tr
传递给_Hashtable
的_Traits
。后两个模板参数固定为 false
和 true
。
重点在_Hashtable_traits
中第一个参数_Cache
的计算。
_Hashtable_traits
的作用
struct _Hashtable_traits
是一个特性类,里有三个成员类型:__hash_cached
:是否缓存哈希值,通过__cache_default
计算得到。__constant_iterators
:是否 constant 迭代器__unique_keys
:key 是否唯一
// __cache_default计算得到_Cache,传递给_Hashtable_traits
template<bool _Cache_hash_code, bool _Constant_iterators, bool _Unique_keys>
struct _Hashtable_traits
{
using __hash_cached = __bool_constant<_Cache_hash_code>;
using __constant_iterators = __bool_constant<_Constant_iterators>;
using __unique_keys = __bool_constant<_Unique_keys>;
};
- 这些成员类型都是
__bool_constant<...>
,即std::integral_constant<bool, ...>
,有静态成员value
,值为传入的模板参数。
_cache_default
的逻辑
__cache_default<_Key, _Hash>
的定义:template<typename _Tp, typename _Hash> using __cache_default = __not_<__and_< __is_fast_hash<_Hash>, __is_nothrow_invocable<const _Hash&, const _Tp&> >>;
逻辑:只有当哈希函数既快又
noexcept
时,节点不缓存哈希值(节省空间);否则缓存(提高效率/安全)。例如:
Key=int
且Hash=std::hash<int>
,则__is_fast_hash
和__is_nothrow_invocable
都为 true,最终__cache_default
为 false,不缓存。Key=自定义类型
或Hash=慢/可能抛异常
,则__cache_default
为 true,缓存。
traits 在 STL 语境下通常译为“特性类”或“类型萃取”,也可理解为“类型属性集合”。
__umap_traits
可译为“unordered_map 的特性类”或“unordered_map 的类型萃取”。
_Hashtable
内部的节点类型推导
拿到完整的_Hashtable_traits
即_Traits
后,就可以在_Hashtable
里面使用了:
using __traits_type = _Traits; // `__umap_hashtable`的_Tr
using __hash_cached = typename __traits_type::__hash_cached;
using __node_type = __detail::_Hash_node<_Value, __hash_cached::value>;
- 这里
__hash_cached::value
就是最终决定节点类型是否缓存哈希值的布尔值,即前面提到的__cache_default
求出的值。
- 总结
- 这套设计让类型信息和行为(如是否缓存哈希值)在模板参数层面自动推导,用户无需关心,代码更灵活高效。
2.1.4 _Scoped_node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比如std::unordered_map
的insert()
(对应_Hashtable()
的_M_insert()
或者_M_emplace()
),并不会直接对__node_type
进行操作,而是使用一个名为 _Scoped_node
的 RAII 类来管理节点的生命周期。它定义在_Hashtable
内部,其定义如下:
// Simple RAII type for managing a node containing an element
struct _Scoped_node
{
// Take ownership of a node with a constructed element.
_Scoped_node(__node_type* __n, __hashtable_alloc* __h)
: _M_h(__h), _M_node(__n) { }
// Allocate a node and construct an element within it.
template<typename... _Args>
_Scoped_node(__hashtable_alloc* __h, _Args&&... __args)
: _M_h(__h),
_M_node(__h->_M_allocate_node(std::forward<_Args>(__args)...))
{ }
// Destroy element and deallocate node.
~_Scoped_node() { if (_M_node) _M_h->_M_deallocate_node(_M_node); };
_Scoped_node(const _Scoped_node&) = delete;
_Scoped_node& operator=(const _Scoped_node&) = delete;
__hashtable_alloc* _M_h;
__node_type* _M_node;
};
_Scoped_node
的设计是典型的 RAII,有两个数据成员,两种构造方式。
2.1.4.1 数据成员
__hashtable_alloc* _M_h
:指向分配器,用于分配和释放节点。因为_Hashtable
的资源管理全部使用 Allocator,所以这个指针是必须的。_Scoped_node
在_Hashtable
内部使用,而_Hashtable
继承了_Hashtable_alloc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在构造_Scoped_node
的时候传入_Hashtable
的this
指针作为__hashtable_alloc
的原因。
__node_type* _M_node
:指向的节点。
2.1.4.2 构造函数
1. 直接接管已有节点
这种方式构造方式主要用于“接管”一个已经分配并构造好的__node_type
节点,_Scoped_node
负责其后续的释放。由于_Hashtable
的资源管理全部使用 Allocator,因此为了能够正确释放资源,_Scoped_node
需要_Hashtable
的 Allocator 指针。
常用于insert()
等操作中,已经有了一个节点(可能是通过_M_allocate_node()
分配的),现在需要将其交给_Scoped_node
来管理。todo 如何接管呢?
_Scoped_node(__node_type* __n, __hashtable_alloc* __h)
: _M_h(__h), _M_node(__n) { }
2. 分配新节点并构造元素
这种构造方式会通过分配器__h
,传递参数__args
,直接分配并构造一个新的__node_type
节点。这里的__args
是构造节点时需要的参数,通常是键值对。
常用于emplace()
操作中,需要新建一个节点并在其中构造元素。
template<typename... _Args>
_Scoped_node(__hashtable_alloc* __h, _Args&&... __args)
: _M_h(__h),
// 通过 allocator的 _M_allocate_node 分配一个新的节点,并构造元素
_M_node(__h->_M_allocate_node(std::forward<_Args>(__args)...))
{ }
2.1.4.3 其它主要函数
_Scoped_node
的析构函数也是通过 allocator 释放节点的。_Scoped_node
禁止复制操作,这样设计是为了防止同一个节点被多个_Scoped_node
管理,避免重复释放或悬垂指针,确保资源的唯一所有权。这是典型的 RAII 独占语义。- todo,
__node_type
是可以被复制的么?__node_base
持有一个指针,是 trivial 的,_Hash_node_value_base
持有的typedef _Value value_type;
是 trivial 的么?
- todo,
- 虽然
_Scoped_node
没有显示定义移动构造函数和移动赋值运算符,但由于其成员都是指针类型,编译器会自动生成默认的移动构造和移动赋值操作。这样可以安全地转移节点所有权。
2.2 分配器
前面讲了哈希表中节点的定义、继承关系、数据成员,以及管理其生命周期的 _Scoped_node
RAII 类。Scoped_node
负责管理__node_type
的生命周期,在其构造函数中,使用分配器完成内存分配和__node_type
的构造。
Scoped_node
继承了_Hashtable_alloc
,因此在构造Scoped_node
的时候直接传入_Hashtable
的this
指针作为分配器。
Scoped_node
继承的_Hashtable_alloc
其实是一个分配器适配器,它通过__alloc_rebind
将用户传入的分配器类型(如std::allocator<std::pair<const _Key, _Tp>>
)重新绑定为适用于节点类型(_Hash_node
)的分配器类型。这样,哈希表就可以使用用户指定的分配器来管理节点的内存。